安陆这对父女上央视了!

图片

4月15日
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(CCTV—17)
《中国三农报道》栏目
报道了安陆《地不荒 粮满仓 父女共绘春耕图》
一起来看看
     

四月初,湖北省安陆市的这家家庭农场进入到一年中最关键的“育秧季”。大棚里,工人们正忙着将一盘盘秧苗摆放整齐。戴着眼镜,文质彬彬,跟着工人们一起搬秧盘的是聂嫚,乍一看,像城市白领在农村体验生活,实际上,她是这家农场的负责人。

00ba80c15fd0d2b2a5b6e5e77a64ec7.png

261ea814db79596ea61fa12ac6cb1ef.png

fbe1b61cde84c881313928e3fce4ed4.png

站在育秧大棚里

指导农户操作的是聂嫚的父亲聂运付,一个有着20多年种田经验的“老把式”。今年春耕,聂家父女接到了近5000亩再生稻的育秧订单。

聂运付:我们这个再生稻品种是本地农业农村局推荐的新品种,产量高,效益好。

图片

图片

聂运付与聂嫚父女俩同框忙春耕的场景看着很温馨。而在5年前,他们还相隔千里。2015年,聂嫚从湖北工程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,在深圳从事销售工作,年入18万左右。之所以从高楼大厦来到田间地头,是缘于农场遭遇的一次危机。

image.png


1185eabfbc200bb9afc9a0f79830686.png

聂嫚:

之前,我父亲一直自己经营着家庭农场。2019年的时候,育秧的秧苗由于技术不成熟,秧苗都烧死了,要重新弄,很着急。因为一个小小疏忽,可能全盘皆输。我就父亲说,不行就别干了。

eb0912c76f517f8be1932aec8710ba9.png

聂运付:

不干不行啊,我不干,村里的地可能就没人种了,不能荒着。

聂运付的担心也不无道理

这个村地处丘陵地区,土地分散,而且远离水源,产量不高,不少村民因此把土地闲置,外出打工。在2016年时,村里的土地一度撂荒达30%。本着不能让地荒着的初衷,聂运付流转了700多亩土地。可这个流转规模也让已经上了年纪的聂运付有些力不从心。于是,一直有着田园梦的聂嫚下定决心,回家乡,跟父亲一起种粮食。

图片

bfbf670c10ea79c3e5583ddfb2a1bcd.png


聂嫚:谁说女子不如男,我也可以把地种好。村里的地如果撂荒了,长满了草,这还是我记忆中的农村吗,返乡回来的人看到了也会觉得很荒凉。还是得把地种好,这样农田里郁郁葱葱的,有生机,有活力。

图片

2020年,聂嫚回到家乡安陆

如今父女齐心种粮食

农场的规模也越做越大

从管理700亩地发展到了如今的5000亩地

一个年轻有思想

一个老练有闯劲

在女儿的影响下

聂运付也经常冒出不少新点子

图片


聂运付:现在不都说私人订制么,我们也想给城里人提供定制服务,他们想吃啥,我们就种啥,还可以搞农家乐,让城里人来我们的农田里体验农耕生活。

f891c0108b6b510273520d2a7b3f489.png

5290216e3f13c7b9076d56df03b0a6b.png

f1c0c6591e434f45e1538db62c610f0.png

从去年开始,父女俩与镇上其他农场合作抱团发展,为小农户开展社会化服务,无人机、旋耕机、收割机各种新型机械也从最初的2台,更新到了15台。有了这项服务,谁来种地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。


a25ebe78e88fb013d4c2536521083c4.png

图片


聂嫚:现在村里的撂荒地几乎看不到,农机越来越多。而且我们也能帮小农户降低生产成本,比如种子,肥料,作为大户买的农资要便宜一些,光种子就能节约好几十块钱。


图片

洑水镇聂寨村党支部支书 聂运华:这个农场不仅解决了村里地谁来种的问题,还能够带动村里十几户村民就业,收入高的一年也有3万多元的收入。

c416132abaaa6cc9a28308b470d43df.png

图片

如今,聂家父女的家庭农场为当地9个村,50多户村民提供耕种管收的全链条托管服务,带动小农户亩均增产25%左右,每亩节省成本近150元。


聂嫚:地里种满粮,心里就不慌。这是我父亲的初衷,也影响了我。干农业不比在外面差,成就感不比在外面差。农场能给周边农户带来便利,丰收的时候,看到满仓的稻谷就很有成就感。


来源:盛婷

编辑:曾晗

一审:盛婷  

二审:吴焱

三审:叶亚玲

出品:安陆市融媒体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