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:提高供给质量、推进结构调整、扩大有效供给,是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,安陆市供给侧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就?工业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,将从哪些方面入手?
刘敏:2016年,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孝感市前列,综合成绩获孝感市年度目标考核优胜单位。预计今年上半年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、财政总收入、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5%、12%、15.6%和12.6%。
要突出工业主导地位,坚持量质并举,以质为先,加强技术、管理、制度等综合创新,推动工业发展由要素、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。变“制造”为“智造”,围绕创新打造新动能、发展新经济、创造新供给、催生新需求,形成以创新引领为鲜明特征的供给侧新优势。变“提量”为“提质”,引导企业从供给侧入手,加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,实现企业“二次创业”。如湖北永祥粮机针对市场日趋饱和的实际,在全国率先推出“订单服务”模式,根据不同客户需求“量身定做”粮机,生产的19个系列160多款粮机畅销东南亚、非洲市场,2016年新增销售收入2.5亿元。变“招商”为“选商”,按照“招大、引强、选优”的原则,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、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、好项目,实现招商引资向选商选资转变。坚持环保程度、科技高度、投资强度、税收额度、链条长度“五度”标准抓招引,不达标的坚决不引。今年以来,通过招商选资,将31个不合格项目拒之门外。
记者:刘书记, 2017年“中央一号文件”再次聚焦“三农”,作为农业大市,安陆如何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上发力、建设现代农业强市?
刘敏: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,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主方向。我们按照“绿色、生态、循环”等农业生产经营理念,不断从传统农业中开拓新的“供给面”,寻找新的增长点。
首先,推进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。以“三权分置”和农村经营制度改革为主线,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,发展适度规模经营,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为集约高效的大经营。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用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等经营模式,带动发展农民合作社385家、家庭农场196个,有效解决“农户小规模、土地细碎化”问题。其次,推进污染粗放向绿色生态转变。以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为契机,突出绿色发展,注重生态效益,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。在孝感率先开展养殖业污染集中整治,全面禁止水库塘堰投粪投肥养殖,完成24家大型规模养殖场治理任务,取缔、关闭养殖场105家,全市140座水库、7000多口塘堰全部实现“人放天养”。最后,推进低端供应向链式发展转变。坚持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、提升农产品质量、拉长产业链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,推进农产品从低端供应向链式发展转变。其中,安源公司采用“内循环、全封闭、零排放”的生态模式,链式带动生猪养殖、粪污收集处理、果蔬种植、休闲观光一体发展,成为全省首家大型生态循环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。
记者: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,安陆市如何着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更大成效?
刘敏: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、多样化生产,又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,让“老产业”焕发出“新活力”,做强做优供给绝对值。农工互融,提升转化率。擦亮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和畜产品加工园两块金字招牌,发挥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,大力引进和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,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。依托“一区五园”平台,引导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,产业向专业园区集聚。农旅互补,提升附加值。坚持“以绿为魂、多色协调、农旅融合、做大做强”发展理念,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,大力推进现代农业“接二连三”,积极发展农家体验、养生休闲、文化感悟、赏花观景等个性化旅游业态,推动文化旅游从零星布点向整体布局转变、从单一看景向复合体验转型。引进盛世闻樱、红叶山庄、月亮山千亩苗木、观音坡万亩桃园等农旅结合项目30多个,形成全域景观多点布局、竞相发展的新格局。文旅互动,提升影响力。放大“李白故里”“银杏之乡”品牌效应,围绕一城(德安古城)、一山(白兆山)、一树(银杏树)、四馆(李白纪念馆、文体艺术馆、水墨漫画馆、银杏文化体验馆)、十园(李店樱花园、赵棚蓝莓园、接官桃花园等)总体架构,宣传推介安陆“名山名人名树木”,不断提升安陆在外知名度、美誉度和影响力。
记者:供给侧改革应如何“对症下药”,给关涉民生的领域注入新活力?
刘敏: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最终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。为此,我们牢牢抓住改善民生这个“牛鼻子”,围绕绿色、便民、优质,不断探索工作举措,全面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,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。
一是精准扶贫解民困。近年来,我们把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作为为民供给的首要任务,不断完善顶层设计,聚焦民生扶贫、产业扶贫、社会扶贫、组织扶贫和项目扶贫,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资金4.09亿,全部用于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。同时,将每年财政增量资金的15%和清理回收存量资金50%以上,用于精准扶贫。对57个重点贫困村逐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,2016年,全面完成了4000名贫困人口脱贫、5个贫困村出列任务。今年,我们将再接再厉,全面完成15个贫困村出列、4885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。二是多措并举惠民生。回应群众对新鲜空气、洁净饮水、优美环境的期盼,深入开展“绿满涢城”行动,通过以“租赁权”换“绿化权”等市场化办法,先后撬动民资2.9亿元投入绿化建设,“十二五”期间完成农村造林15.21万亩,顺利通过全省“绿满荆楚”检查验收。今年,我们将完成20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创建工作。积极探索PPP模式,撬动民资建设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实现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。三是创新治理聚民心。为此,我们狠抓机制创新,以政策创新为供给“加力”。大力开展行政审批“三集中、三到位”改革,着力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审批改革,项目报批时间缩短126个工作日。在孝感率先开展便民服务项目审批下放乡村试点,服务质效明显提升。探索形成“三个在当地”“四案工作法”信访积案化解模式,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较好化解。以“六务合一”为目标,探索推进市、乡、村(社区)三级便民服务平台互联互通,服务项目无缝对接,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。
请输入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