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讯员秦宏伟 敖星星近年来,安陆市牢固树立和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坚定不移以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为导向,探索“双向转化”有效路径,强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生态修复。
以统一规划为引领,擘画蓝图重实施。在法定规划层面,组织开展全市关停矿山摸底调查,编制《安陆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生态修复规划(2021-2025年)》及《安陆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生态修复年度实施方案(2021-2025年)》。将修复范围内的关停矿山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,在地形图上精确划定边界范围,作为精细化管理依据,明确提出完成“三区两线”可视范围内关停矿山的生态修复任务及时间表。
以规范管理为底线,细化方案重落实。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,坚持“一矿一策”,编制细化实施方案,开展项目立项、可研、设计、招投标和工程建设。在项目运作上,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、工程招标制、质量监理制、资金审计制的“四制”规定进行管理。在工程实施上,按场地清理、修坡整形、矿坑回填、植树种草、后期管护五个环节依次实施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修复废弃矿山1565亩,栽种适宜苗木19万株、攀爬植被5.06万株,形成“采前有规划,过程能控制,采后可修复”的准入机制和“一矿一档案、一矿一方案”的绿色发展模式。过去千疮百孔的山体,如今草木茂盛、生机盎然。
以依法严管为手段,“打非治违”重治理。按照“严格控制、逐步关停、分步实施、规范有序”的原则并依据《安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(2021-2025年)》,从规范证照、完善资料和问题整改等方面责令矿山企业自查自纠。针对发现问题线索建立采矿企业违规问题台账,逐项检查验收督促整改到位,并举一反三,深入核查无证开采、越界开采、违规开采等问题,严厉打击偷采盗挖行为,形成上下联动、横向配合、多方参与、齐抓共管的闭环式联合督查督办机制,确保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取得实效。
以因地制宜为依托,分类施策重长效。在充分听取当地党委政府、村组、村民意见的前提下,通过借鉴经验和探索实践,并根据矿山破损不同类型,分别采取不同方式的生态修复模式。结合乡村振兴,在矿山修复实施中,侧重栽种适宜本地区生长的油茶、湿地松等经济林木,截至2022年底,已栽种油茶8万株,湿地松11万株,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建设用地需求,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中,统筹“两项指标”生产,目前正在实施项目3个,计划新增指标500亩。结合打造本地旅游品牌,积极对接文化旅游部门,将生态修复和文旅项目建设相融合,依托废弃矿山修复正在兴建的文旅项目4处,设计治理面积516亩,栽种适宜苗木19.91万株、攀爬植被3.73万株。
以项目修复为杠杆,筹资渠道重畅通。高效利用历史遗留备用金、矿山土地复垦保证金,并根据年度工程资金需求,纳入财政年度预算。鼓励支持社会民营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500亩,开展历史遗留露天开采类矿山土石料综合利用,探索由国有平台公司将剩余土石料进行销售,销售收益用于安陆地区生态修复。同时,以生态修复项目搭桥,注入银行贷款资金3亿元,有效保障了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治理与生态修复资金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