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冲刺全省三十强 庆祝建市三十年”系列报道三 美丽乡村篇

美丽乡村幸福家园

——我市“喜迎十九大 庆祝建市30周年”系列报道三 美丽乡村篇

本网讯 记者朱辉 绿化、亮化、美化、净化,村村如画;村美、民富、政通、人和,人人幸福。

秋高气爽的日子里,走进一处处美丽乡村,呈现出来的是一幅描绘生态价值与民生幸福的美丽画卷:硬化的道路两侧花红柳绿,修缮的民宿前后林木环抱,大树下愉快畅聊,广场边翩翩起舞,菜园里小心侍弄,一派生机勃勃,自然祥和。

经过30年特别是近年来的“美丽”打磨,我市农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,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,日子越过越红火,横在城乡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。

凝智聚力美环境

建设美丽乡村,政府牵头,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,广泛征求村民意见,唤醒村民的主人翁意识,激发村民投身建设“美丽乡村”的热情。

坚持规划先行,市出台《美丽乡村创建行动方案》,细化25条具体创建标准。组织“美丽乡村”创建村及相关乡镇负责人,相继奔赴襄阳、荆门两地四县(市)学习好的经验做法;另一方面把省内外专业设计团队请进来实地踏勘再量身设计,避免摸着石头过河。

烟店镇龚岗村

在建设过程中,省级“美丽乡村”建设试点村烟店镇龚岗村讨论提出:凡村两委班子思想不统一、党员大会不通过、群众赞成率达不到95%的工程一律不列入建设计划,凡村民小组、村民理事会讨论通过的事项必须坚决执行。这一要求换来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和踊跃参与,改造后的龚岗村,路成网、沟成系、树成林、村成景,“美丽乡村”雏形凸显。“现在村里建得跟城里的公园一样,住着可舒服了!”看着家乡越建越美,龚岗村71岁周德芳老人开心地说道。

强基础,美环境。14个乡镇建成垃圾压缩中转站,在孝感乃至全省率先运行“户分类、村收集、镇转运、市处理”四位一体运行模式。去年8月,利用PPP模式建立起第一个乡镇污水处理厂,日处理农村生活污水5000吨,今年再启动建设5个,到2018年实现13个建制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。采取以奖代补办法,每年植树造林2万亩以上,已有41个被命名为全省绿色示范村,取缔、关停105家畜禽养殖场,实施水生态治理,实现山青水绿村净。

今年,全市整合资金2000万元,办起20个村的“美丽乡村”创建试点,并依此速度递增推进,到2020年再建成80个美丽宜居乡村。

因地制宜创特色

雷公镇白兆村

雷公镇白兆村位于白兆山南麓,大诗人李白曾在此居住有10年,现存有白兆寺、桃花洞、绀珠泉、洗笔池等遗址遗迹,自然风光独特秀丽。今年初,该村长年在外创业的邓伟林兄弟俩响应白兆美丽宜居新村建设号召,回到家乡投资打造以李白元素为主,集观光、旅游、休闲、生态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。

保护历史原状,采取恢复或原址重建的方式,取材当地青石,逐步修复遗址遗迹,展现原汁原味的乡土风貌。巧妙运用李白文化,计划打造500亩莲蓬观光采摘园、100亩桃子观赏采摘园、100亩桑葚采摘园,再现“桃花流水杳然去,别有天地非人间”的美丽画卷。今年一期80亩莲花绽放季,每天来此游玩的人数超过500人次,莲子采摘时,日揽客量突破1000人次。

赵棚镇团山村

同样,团山村伍欣甸园连片开发6500亩采摘体验、休闲观光农旅基地,实现一年四季有花赏、有果摘,带动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,餐饮、住宿、休闲等配套旅游设施不断完善,深山里的团山实现了华丽蜕变。

依托资源禀赋,充分整合各方优质资源,将种养业、精深加工和旅游休闲结合起来,将重点项目建设、旅游项目同美丽乡村创建深度融合,一村一品、突出特色,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美丽新农村。目前已探索出“休闲观光农业+”的团山模式、“生态旅游+”的紫石模式、“生态循环农业+”的董桥模式、“乡村旅游+”的钱冲模式、“稻田综合种养+”的蒋梅模式和整村开发的尖山模式等,取得美丽乡村建设1+1大于2的效果。

文明新风唱和谐

“山也美水也美山水之间流淌着中国美,山歌好比长江水号子一喊黄河醉……”每天晚饭过后,李店镇文化广场上10多名妇女跟着节奏欢快地舞动着,默契的配合和流畅的动作吸引不少居民围观,有的还跟着样式学了起来。

她们学动作、排练、再学、再排练,一次次刷新默契度和流畅度,成型后的舞蹈队相继在省内各级广场舞大赛崭露头角,还应邀参加省内外广场舞巡演。

“之前因为要出舞蹈节目而天天排练,如今跳舞也是一种享受。”每晚一有时间,他们就相约在广场跳舞。在她们的同化下,该镇越来越多的妇女“抛弃”了麻将桌,跳起了广场舞。

如今,每当夜幕降临,全市的大大小小广场都能看到舞蹈者的身影。

把美丽乡村建设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,通过开展“十星级文明户”、“ 好媳妇、好婆婆、好妯娌、好邻居”、“最美家庭”、“道德模范”评选活动,宣传一批孝亲敬老典型和身边好人好事,引导广大群众崇善向美,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,形成积极向上的美丽乡村新风貌。

同时,注重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,全市共建起15个高标准综合文化站、301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和402个农家书屋,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。每年开展不同类型的文体活动,“月月有活动,周周有安排”,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娱需求。

抹牌赌博的少了,跳广场舞的多了;乱推乱放的少了,爱卫生的多了;邻里矛盾少了,文明和谐的多了,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正不断提高。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