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地名讲述“何以安陆”(二)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,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,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,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。”


在当今的时空背景下

我们该如何讲述安陆的历史呢?

我们居在何地?

我们来自哪里?

我们该去向何方?


为揭开郧国历史之谜,传承安陆城市文明、梳理城市文脉、弘扬城市文化,安陆市政协文史委、安陆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《 让地名讲述“何以安陆”》专栏,带你一同探究安陆悠久的历史,寻找地域文化之根。


请看第二期

《安陆县的建制沿革》






安陆县的建制沿革



关于安陆县的建置演变,清·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·湖广三·德安府》记载:“《禹贡》:荆州之域。春秋时郧国,后属楚。秦属南郡,汉属江夏郡。后汉因之。晋亦属江夏郡。宋置安陆郡。齐因之。梁置南司州。西魏改置安州。后周末改郧州,而安陆郡如故。隋初,废郡,炀帝改郧州为安陆郡。唐武德四年,复曰安州(初置总管府,寻为大都督府);天宝初曰安陆郡;乾元初复曰安州;贞元中,置安黄节度观察使,治安州。五代梁置宣威军;后唐改安远军;后晋复为州;后汉仍为安远军;周显德初,复为州。宋仍曰安州,亦曰安陆郡、安远军。熙宁(应为宣和)初,升为德安府(以旧为潜邸也)。元因之。明吴元年,改德安州;洪武九年,隶黄州府;十三年,复为德安府,领州一、县五。今仍旧。”



(青铜鼎)


秦代安陆县

春秋时期,楚灭郧,置郧邑,至迟战国中期改称安陆县。楚国安陆县管辖范围很广,其地南达长江,北依鄂北“三关”(冥阨、直辕、大隧)与桐柏山相连,东望大别山区,西接大洪山区。公元前278年,秦将白起攻楚,入郢,占领安陆(今湖北安陆)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记载:“秦攻楚,拔郢,置南郡。”公元前223年,秦灭楚,原楚国的辽阔地域被秦划分为四郡,今湖北大部分地区属南郡,辖江陵、竟陵、安陆、鄀、鄢等十四县。安陆县属南郡,管辖地域与楚之安陆县大致相同,大致管辖今孝顑市域、武汉市长江以北的汉口、汉阳、黄陂、东西湖,等地以及天门、仙桃的一部分,其县治设在今湖北安陆。



(战国时期楚国以及秦代的安陆县,根据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修订)




西汉、东汉、三国至魏晋时期的安陆县

西汉时期,安陆既是县治,也是江夏郡治。


西汉始设江夏郡,属荆州刺史部。班固《汉书·地理志》记载:“荆及衡阳惟荆州。江汉朝宗于海。江夏郡,高帝置,属荆州刺史部。汉高祖六年(前201)分长沙为桂阳郡,改黔中为武陵郡,分南郡为江夏郡。”江夏郡设于汉高祖六年(公元前201年),分南郡竟陵以东及长江以北部分地域置江夏郡。因汉水与夏(沔)水在郡境汇合,故名江夏郡。西汉江夏郡治于安陆(今湖北省安陆市),东汉治于西陵(今武汉市新洲区)。西汉末年,江夏郡领十四县:西陵、竟陵、西阳、襄、邾、轪、鄂、安陆、沙羡、蕲春、鄳、云杜、下雉、钟武。东汉时省襄、钟武二县,增置平春县、南新市县。但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《张家山汉墓竹简·奏讞书》记载,江夏郡设于汉武帝元狩二年(公元前121年)。潘新藻《湖北省建制沿革·秦汉郡县》以为:“汉之安陆,包括(今)汉川、孝感、黄陂、汉阳、安陆、云梦、应城、京山等八县。”


安陆古县的分割,自西开始。


西汉设江夏郡,将安陆县西部大洪山区划出,设立云杜县,为今京山市、天门市、应城市的一部分,主体部分即今湖北省京山市。


东汉时期,安陆仅为古安陆县治。江夏郡迁治西陵(今武汉市新州区),又治沙羡(今武汉市汉口一带),称为夏口,辖西陵、西阳、轪、鄳、竟陵、云杜、沙羡、邾、下雉、蕲春、鄂、平春、南新市、安陆。


(汉代江夏郡管辖范围示意图,根据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修订)


三国时期,安陆县始终为古安陆县治,但由于地处吴、魏相争的拉锯地带,安陆县的归属几经更迭。安陆最初属魏,遭吴人争抢。《三国志·吴志·陆逊传》记载:“军到白围,潜遣将军周峻、张梁击江夏、新市、安陆、石阳,石阳市盛,峻等奄至,人皆捐物进城……江夏公曹赵濯弋阳备将裴生及夷王梅颐等,并率支党来附逊,逊倾财帛,周赡经恤。江夏太守逯式免罢。”被吴攻占后,孙权“别遣从弟奂治安陆城,修立邸阁,辇资运粮,以为军储。”后来,安陆又被魏占据,因安陆城历经战争浩劫,残破不堪,魏人只得另选战略要地择险筑城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王基传》记载:“基又表城上昶城,徙江夏治之,以逼夏口,于是贼不敢轻越江……安陆左右,陂池沃衍。”魏选择安陆境内的上昶(清道光《安陆县志》记载,上昶在安陆西北五十三里)筑城,与吴逐鹿江汉。


西晋统一以后,江夏郡治从上昶迁回安陆县城(今湖北安陆)。《晋书·地理志》:“江夏郡(汉设置,统管七县):安陆、云杜、曲陵、平春、鄳、竟陵、南新市。”这一时期,古安陆县再遭分割。这次分割与一个叫朱伺的安陆人有关。朱伺字仲文,勇武有胆识,精通水战,曾在滠口大破“义阳蛮”张昌,在平定张昌之乱中战功赫赫。朱伺因安陆人附贼(张昌)造反,深感愧恨,上疏请求另立新县。晋惠帝永兴二年(305)析安陆东界立滠阳县(今武汉市汉口、黄陂一带)。《宋书·州郡志》:“晋惠帝世,安陆人朱伺为陶侃将,求分安陆东界为此县。”


东晋时期又析沙羡、安陆两县各一部分,置沌阳县(今湖北汉川南)。古安陆县管辖地域缩小更多。




南北朝时期的安陆郡、安陆县

安陆郡设立于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宋武帝刘骏孝建二年(454)。


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,江淮流域常常发生大规模的战争,安陆为南北军事要冲,经历无数次战争洗礼,归属几经变更。安陆作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侵的重要屏障,北方汉族不断南迁定居,人口剧增,有必要设郡加强管辖。这样,安陆郡应运而生。南朝刘宋王朝孝武帝刘骏大力提倡孝道,孝建元年(454)将江夏郡一分为二,北部置安陆郡,治安陆县(今湖北安陆);南部仍称江夏郡,治今武昌。


安陆古县遭大规模分割,因孝子董永之故,割古安陆县东部置孝昌县(今孝感市区、孝昌县、孝南区);析古安陆西南部置应城县。《元和郡县志》:“宋武帝分江夏,置安陆郡。”《宋书·州郡志》:“安陆太守,孝武帝孝建元年(454)分江夏立,属郢州。”安陆郡的设立,令古安陆县析为安陆、孝昌、应城数县。


南北朝宋后废帝元徽四年(476),安陆郡改属司州,安陆县成为司州的治所。南北朝齐朝时,安陆郡领五县:安陆、应城、新市、新阳、宣化。《南齐书·州郡志》:“司州,镇义阳。宋景平初,失河南地,元嘉末,侨立州于汝南县瓠,寻罢。泰始中,立州于义阳郡。在三关之隘,北接陈、汝,控带许、洛。自此以来,常为边镇。泰始既迁,领义阳,侨立汝南,领三郡。元徽四年(476),又领安陆、随、安蛮三郡。……安陆郡(寄州治)。安陆、应城、新市、新阳、宣化。”南北朝梁朝时,置南司州,以安陆为治所,分安陆县置平阳县。《太平寰宇记》记载:“梁天监七年(508)于此置南司州,后废州复为安陆县。”


安州设置与安陆县变迁

(隋唐时期安州管辖地域示意图)


南北朝时期,西魏始设安州。


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(550),杨忠攻陷安陆,安陆郡由梁入魏。西魏废梁之司州,改置安州,安陆县(今湖北安陆)为安州治所,立安州总管府。此年,西魏改平阳县置京池县,为安州所辖董城郡治,其治所在今湖北安陆东北吉阳城遗址。


安州的设置,让古安陆县最后一次遭分割,诞生了云梦县。


公元557年,宇文氏夺取西魏政权,称北周。北周武成元年(559),改安州为郧州,仍置总管府。保定二年(562),复置安州总管府,治安陆,属襄州。南北朝陈太建十二年(580),改安陆郡置南司州,安陆为属县。北周大象初年,安州曾再次改名郧州,不久复称安州。隋文帝开皇三年(583),废安陆郡,其地属安州。隋文帝开皇九年(589)灭陈,废安陆郡,仍置郧州。隋炀帝大业二年(606)改京池县为吉阳县。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),改安州为安陆郡,领八县:安陆、孝昌、吉阳、应阳、云梦、京山、富水、应山。不久,吉阳县省入安陆县。隋代以后,安陆县的管辖范围沿袭至今。



唐代,安州、安陆郡治所在今湖北安陆。唐高祖武德四年(621)改安陆郡置安州,置总管府;武德七年(624)改设安州大都督府。贞观元年(627)安州隶淮南道,629 年罢都督府。开元年间,安陆仍置都督府,天宝元年(742)改安州为安陆郡。乾元元年(758)复为安州。贞元三年(787)安州隶山南东道。唐代安州辖安陆、孝昌、云梦、应城、吉阳、应山等县。


北宋时期,仍设安州,治所在今湖北安陆。北宋宣和元年以前,仍设安州,属荆湖北路,期间一度属京西路,管辖地域与唐代相同。熙宁二年(1069),省云梦县为云梦镇,并入安陆县,元祐元年(1086)复立云梦县。


五代至北宋时期,安陆还设置有安远军,或为节度使,或为防御使。“军”的级别相当于州、郡,一般设于军事要地。安陆处于襄汉走廊南端,位于东南各地通向西北各地的咽喉要道,战略地位十分重要。五代时期后梁置宣威军节度使,后唐更名安远军。后晋、后汉沿袭。后周罢为防御州。宋代复置安远军,安州与安远军并设。安远军存在三百余年。



安陆县——北宋末年至元、明、清时期的德安府治所

德安府,始于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。


宋徽宗宣和元年(1119),升安州为德安府,治安陆。《湖广通志》记载:“神宗,《宋史本纪》:帝讳顼,英宗长子……庆历八年生于濮王宫……英宗即位,授安州观察使、封安国公。治平三年,立为皇太子。四年,英庙崩,即皇帝位。按,宣和元年,以神宗潜藩安州,升德安府。”宋神宗赵顼早年曾领安州观察使。宋徽宗宣和元年援例升安州为德安府,属荆湖北路,领安陆、应城、孝感(后唐改孝昌为孝感)、应山、云梦五县。南宋高宗建炎四年(1130)安陆为德安、汉阳镇抚使治所。绍兴三年(1133)德安府仍隶荆湖北路,治安陆。咸淳七年(1271),因元军南侵,德安府徙治汉阳城头山,安陆县治随之侨置。


(明代德安府管辖地域示意图,根据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修订


元代,安陆县仍为德安府治所。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,德安府还治安陆;至元十五年(1278)加领随州,隶荆湖北道宣慰司。德安府领四县一州,即安陆、孝感、应城、云梦四县和随州一州,析应山县隶随州。1281年,罢湖北道宣慰司,德安府直隶鄂州行省,为散府。1293年,改隶黄州路,后复隶湖北道宣慰司。


(民国时期的安陆古城)


明朝初年,因人口锐减,洪武九年(1376)降德安府为德安州,安陆县省入德安州,隶黄州府,11月属武昌府。洪武十三年(1378)复置德安府,复安陆县,隶湖广布政使司武昌道。1391年改属河南行省,未久还属湖广行省。明万历三十六年(1068)隶荆西道。德安府领安陆、云梦、应城、孝感四县及随州一州,应山县属随州。


清代,德安府属湖广布政使司,隶汉黄德道,仍辖安陆、云梦、应城、孝感四县及随州(含应山县)。康熙三年(1664)湖广分治,德安府属湖北省。雍正七年(1729),孝感县改属汉阳府。清《一统志》:“德安北通豫淮,南开江汉。又曰:形势联亘,上接郧、襄,下连凤、泗,西控荆、郢。《图经》所谓‘中路盖汉东一都会也。’”


止于清朝灭亡后废府,德安府前后存在约800年。


德安府治始终设在安陆县。

来源:朱绍斌

编辑:曾晗

审核:盛婷

终审:叶亚玲 吴焱

出品:安陆市融媒体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