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地名讲述“何以安陆”(一)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,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,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,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。”


在当今的时空背景下

我们该如何讲述安陆的历史呢?

我们居在何地?

我们来自哪里?

我们该去向何方?



为揭开郧国历史之谜,传承安陆城市文明、梳理城市文脉、弘扬城市文化,安陆市政协文史委、安陆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《 让地名讲述“何以安陆”》专栏,带你一同探究安陆悠久的历史,寻找地域文化之根。


请看第一期

《“安陆”得名与建县》






“安陆”得名与建县



“安陆”一名,始自战国楚简


(安陆市李店镇境内夏家寨遗址发掘现场)


夏、商时期,居住在今河南中部、黄河中游“祝融之墟”的郧人先祖,已开始南迁江汉地域,与土著部族三苗、荆蛮、楚蛮等融合,将华夏文明传播到江汉地域。《尚书·禹贡》记载,天下分为九州,安陆属古荆州之域。商代晚期,郧人定居今安陆、云梦、京山一带,建立部族方国。西周时期,郧人所居之地被赐封为郧国,子爵,国都在今湖北安陆。原孝感博物馆馆长宋焕文《安陆新考》认为,郧国的统治范围,“大致就是今天的江汉平原东北部即今孝感地区一带地方。郧国在当时是一个与楚国、随国势力不相上下的国家。”从现有历史资料看,春秋初期的郧国疆域大致以安陆为中心,西括荆门市辖之京山市,北与曾(随)国接壤,东望大别山区,南括武汉市之汉口、汉阳之地,西南延伸至长江之滨的天门市、仙桃市部分地区。幅员广阔,雄踞鄂中。至迟公元前584年钟仪担任郧公之时,郧国已并入楚国,成为楚国一个县级行政单位——郧邑。



“安陆”作为县名,最早出现在战国楚简。1987年,湖北荆门出土了包山楚简,发现地南距楚国都郢(今荆州纪南城遗址)仅16km,墓主人为邵佗(原字从力从它),居官左尹。简牍制成时间约为公元前322年—公元前316年,属楚怀王时期。其中部分内容称《疋狱》,即记狱,是关于起诉的简要记录,引起诉讼的事情有杀人、逃亡、反官、土地纠纷等等。《疋狱》记载:“九月壬戍之日,司德秀阳受期,辛巳之日……安陆之下里人屈犬、少邑阳申以廷,陞门又败。”这里记载的是一起民事诉讼案件,案件当事人是安陆人屈犬、阳申。审理这起案件的,是司德秀阳。“司德”是官职,“秀阳”是官员的名字。确定辛巳之日,宣双方当事人到安陆县衙廷讯诉讼。这批战国楚简,年代大约为楚怀王时期,即公元前322年前后。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“安陆”名称的历史资料。战国楚简的记载证明,“安陆”一名早在战国中期已经出现,安陆那时候已经是楚国的属县。


(王义贞镇刘岗村出土恐龙蛋化石,距今1亿年前~6500万年前)






“安陆”得名的几种说法


“安陆”的得名,历来众说纷纭,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:


(安陆在江汉地域的位置示意图)


——“地理说”,意思是“安陆”就是“安全的陆地”。1934年《湖北县政概况》:“查鄂中地势,自县南云梦、汉川及监、沔一带,古时称为云梦泽。惟安陆地势较高,地形多为平陆,或取意于‘安于陆地’之义”。安陆地处江汉平原与大洪山、桐柏山南麓交汇地带,南部为地势低洼的古云梦泽,北部为低山丘陵。古云梦泽烟波浩淼,常闹水灾,而北缘安陆地势较高,丘陵山岗相连,易于防范水患,取义“安于陆地”之意而命名此地为“安陆”。


——赐名说,楚昭王赐名“安陆”。据《左传》记载,公元前701年,郧国与楚国在今湖北应城西北发生了“蒲骚之战”,郧国战败,逐渐被楚国控制;至迟公元前584年(楚国任命钟仪为郧公)成为楚国属县。春秋晚期,公元前506年,吴国大军攻楚,占领楚都郢(今荆州江陵)。楚昭王熊轸逃入云梦古泽,后辗转逃难到郧邑(今湖北安陆),得到忠臣郧公斗辛的全力保护。楚昭王复国后,赐名郧邑为“安陆”,意思是“安全的陆地”。



——移民说,意思是“安陆”就是“安置陆浑遗民的地方”。何光岳《楚源流史》一书《楚国的灭国与移民》一节,根据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“庚午,遂灭陆浑,数之以其贰于楚也。陆浑子奔楚,其众奔甘鹿”的记载,认为公元前525年晋国灭陆浑,部分陆浑遗民逃到甘鹿(今河南宜阳),陆浑国君率余众逃奔楚国,被安置在郧国故地,称该地为“安陆”,意为“安置陆浑遗民”的地方。


商代青铜器)


——战争说,与战国晚期秦灭楚的战争有关。1980年《江汉考古》载有原孝感博物馆长宋焕文《安陆考源》一文,认为“安陆”一名起源于公元前278年,秦将白起占领楚郢都后,“安陆”为秦、楚接壤处,秦人为巩固南方,必须加强前哨阵地防守,才能确保安全,于是将此取名“安陆”,意为“安全的陆地”。





“安陆”建县时间探讨



中国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。《左传》记载:“(庄公十八年)初,楚武王克权,使(斗)缗尹之。以叛,因而杀之,迁权于那处,使斗敖尹之。”公元前706年,楚国灭了今湖北荆门一带的权国,设权邑,让斗缗做权尹。权,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县级地方行政单位。



县制的建立,是楚国政治革新的基点,使楚国的军事组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。楚在建立县之前,其军队主要是王卒和私卒,由王室领地和卿大夫封邑的族人组成,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。置县后,为了满足日益频繁的战争需要,楚在各县邑“赋车籍马,赋甲兵、徒兵、甲楯之数”,直接向各县邑征赋、征兵,以县邑为单位组建直属楚王的正规军——县师,进行经常性的训练,确保其战斗力。楚国争霸中原也就有了坚实的体制和制度基础。楚武王、楚文王、楚成王、楚庄王等都是春秋时期南方霸主,楚庄王更是名列“春秋五霸”,都得益于县制的建立。



春秋时期,楚先后灭掉四十多个诸侯国,将其地设县治理。各县初称邑,后称县;地方长官初称“尹”,后称“公”。如楚文王(前690—前677年)攻灭申、息两诸侯国后,“实县申、息”,设申县、息县。而安陆设县,在公元前701年郧、楚“蒲骚之战”以后。楚国战胜郧国,逐渐吞并了郧国。至于设县的准确时间,目前没有定论。《左传》记载了两位春秋时期的郧邑地方长官:钟仪、斗辛。钟仪任郧公,在楚共王时期。楚共王七年(公元前584年)郧公钟仪参加讨伐郑国的战争失败被俘,被掳往晋国,宁死不屈,忠于楚国。成语“南冠楚囚”,就是称赞钟仪的爱国主义精神。斗辛,是楚昭王时期的郧公。公元前506年,吴国大军征伐楚国,在安陆境内“清发水之战”中大败楚军,势如破竹攻占了楚国都城——郢。楚昭王经云梦古泽逃到郧邑,被郧公斗辛所救。


根据《左传》记载,至迟在楚共王时期(公元前590年—560年),楚已灭郧国,设置县级行政单位——郧邑,命钟仪为郧公治理该地。清代易本烺《春秋楚地问答》:“公元前639年,郧国尚存。成公七年,即周简王三年,公元前583年,是郧之被楚灭为县,始有郧公钟仪。”今人杨伯竣《春秋左传注》认为:此时“楚称县宰为县尹,亦称县公……郧早已为楚所灭,变为一县了”。


(秦简《编年纪》记载秦将白起攻楚示意图)


公元前223年,秦灭楚,将楚地划分为四郡,安陆县属南郡。清代道光《安陆县志》记载,汉高祖六年(公元前201年)设立江夏郡,郡治设于安陆县,管辖十四县(张家山汉墓竹简记载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21年析南郡设江夏郡)。安陆县的管辖范围,大体上与楚、秦时期的安陆县相同。

来源:朱绍斌

编辑:曾晗

审核:盛婷

终审:叶亚玲 吴焱

出品:安陆市融媒体中心